同學們好,本期《曉岚寄語》,我們先來聽一個“某同學”的故事。
“某同學”午休醒來,無意間發現室友小米正偷偷從自己的洗衣粉袋子裡掏出大把洗衣粉準備洗衣服,怎麼辦?
現在有四個選項,如果是你會怎麼選?A、馬上跳下床,擺明車馬指責小米,大不了吵一架;B、心平氣和跟小米談談,告訴ta這樣不對,如果需要洗衣粉,也該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C、繼續閉上眼睛裝睡,但明天把洗衣粉鎖到櫃子裡去;D、大度的把洗衣粉送給小米,自己買新的。
我們來讨論一下:選A肯定會把事情弄到盡人皆知,然後和小米結下難以化解的梁子,甚至老死不相往來;選B,你站在道德的高點上俯視小米,ta可能默然“伏法”,也可能倔強的抵抗,甚至仇視;選C,小米知道你發現了,可能會用夾雜着各種情緒的複雜眼神,深深看你一眼,然後你會覺得莫名其妙:“怎麼的?難道我保衛自己的财産還不對了?”選D,洗衣粉不貴,但必須說,你很有潛力當土豪,可是,ta的自尊心或許還是會被你不慎刺傷。
不得不說,人心真的是很複雜,面對這個題目,你可能怎麼做都會讓人感覺不夠周全,哪怕你完全出于好心。怎麼辦呢?
我想,不會有人生下來就想當“反派”,做“壞人”,除了某些卡通片裡有那種高調宣布“我是反派”的娛樂小孩子的橋段,更不會真有人以當“反派”為榮。應該說,每個同學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入你眼的不良習慣,那都是生活環境影響的,其中大部分恐怕還不能簡單用“好”“壞”來界定。即便有些行為過分一些,甚至觸碰了法律法規的底線,也很難說ta本性如此,必然有一些外界因素給予消極的刺激,例如上題中選A的同學,逞一時之快,但拿洗衣粉的同學可能從此被陰影籠罩,萬一再背上一個處分,難說不會走上一條不斷堕落的不歸路。
現在我們回到“某同學”的故事中去。這位同學在其媽媽的指導下,選擇了第五種方式來處理:在稍晚的時候,悄悄把自己的洗衣粉給小米勻了一些,既暗示小米我知道了你幹的事,又恰當的表達了自己的善意。當小米發現自己的洗衣粉桶裡突然多出來的那種高檔洗衣粉時,主動找到了同學說明原委:家境困難的小米平時用的是最便宜的洗衣粉,而最近買了一件稍微高檔的衣服,ta隻是想這一次用高檔的洗衣粉去洗那一件高檔的衣服。十年後的同學聚會上,小米對當年的室友坦言:ta從小家境貧寒,受到過不知多少冷嘲熱諷,一度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甚至想過暴走給諷刺ta的人以血的教訓,直到收到那半包洗衣粉……ta還說:“感謝你的舉動,你的寬容改變了我,也可能挽救了多條生命。”
有句話說“給一點陽光你就燦爛”,但常被人用于調侃。但你不知道的是,“善待”“友愛”都是“陽光”,都能讓人“燦爛”。如果你是一個充滿“陽光”的人,就不要吝啬,誰需要,就給ta“陽光”讓ta“燦爛”,直到“陽光”普照,人人“燦爛”!
感謝77779193永利廖浩老師對本期《曉岚寄語》供稿,我們下期再見。